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德語:Judisches Museum Berlin﹚是一家位於德國柏林的博物館,以德國猶太人兩千年來的歷史文物與生活紀錄為主要展出。博物館1989年開始建造,直至2001年才正式完工,落成,建築師是丹尼爾·利伯斯基Daniel Libeskind 。
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為生於戰後波蘭的猶太人,是他建築的第一個作品,開創了他個人成就的高峰,讓世人另眼相看。他打破博物館常規,用空間訴說猶太人的故事,建築本身就是一座藝術品,人們進館單單看建築的每一個巧妙設計,已能夠體會博物館的精神。











柏林猶太博物館的建築不同於其他博物館的,因為它並不反應任何功能需求(就是一般博物館該有的圖書館或演講廳,它通通沒有),空間設計的訴求不是為了展出文獻、繪畫或是播放紀錄等,而是將空間本身視做德國猶太人的歷史故事來銓釋。


因此整個博物館建築可說是一個介於建築學和雕塑間的藝術作品。 物館的基地圖,從上方看是線型的閃電狀,呈中文字的之字形,這也是其綽號「閃電戰」(blitz)的由來。外觀則由鍍鋅金屬片覆蓋,窗口都是斜線狀,不規則的橫割建物本體,這
些窗口的造型是依據柏林地圖上的一些猶太曆史地

點而被連起的,它們也被視為連結德國猶太人不同時期的破碎象徵,也成為二次世界大戰後六十年中,默哀被希特勒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最佳地點。






此建物本身沒有對外的出入口,唯一一個出入口在隔壁的德國歷史博物館裡。而這個出入通道的樓梯和走廊被設計的相當狹窄,並連到新建物的高塔裡,經由高塔才能通到新建物的各個樓層。象徵此塔與通道象徵著德國和猶太人歷史是不能分離的(所以逛德國歷史博物館的時候一定會看到猶太人博物館)。





進入猶太博物館後,在起點處有三條路可以選擇,延續之軸、大屠殺之軸和流亡之軸。從平面圖來看,廊道和塔構成一個鐵槌,厲害的建築師利用了設計的符號學,暗喻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




其中的死亡之軸,通往高塔的中空之處,該塔亦有「浩劫塔」 之稱。此高塔亦通往不同樓層的走廊而另一個軸線為流亡之軸,經過展示猶太人生活文獻的走廊後,通往一個名為「流亡與遷徙之園」的戶外庭院,庭院中豎立許多方型高柱。

















比較特別的是流亡與遷徙之園的49 根石柱,每一根都是六公尺高,但其中卻具有宗教意存在。7 x 7 的安排,說的是上帝用六天創造了這個世界,而第七天,應該是安息日。在石柱上有小小的橄欖樹叢,在猶太傳統裡,這代表了和平與希望 (peace and hope)。

















帶有前兩軸之組合循環的隱喻,然而訪客也可透過此軸走向原先的出入口離開柏林猶太博物館。 此館猶如迷宮般壓縮、狹閉的空間設計,還有切割狀、照明完全是建築師刻意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空間,使訪客可以深刻感受到猶太人在德國充滿艱難與挑戰的歷史感。














此博物館中有一永久性的裝置藝術,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猶太人大屠殺事件而設,展示地點非常特別,就在館中某個必經走道上。以色列藝術家(Menashe Kadishman)用厚有三公分的鋼製作了一萬個不同的、粗糙的、象徵性的、雙眼和嘴都是打開的面孔,鋪滿整個地面,允許訪客踏過,這個展覽稱為「落葉」(德語:Shalechet),走在這條鋪滿面孔的作品上,常深刻的引起觀者的省思與感觸。














被稱為是 Broken David Star 的博物館於 2001 年正式開幕,裡面展示的,'當然是所有跟歐洲的猶太人有關的物品,包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些被關過毒氣室前的猶太人所寫給親人的最後一封信,猶太人的墓碑等等。


最後,最值得一提的除了外觀外,還有內部展覽動線的設計。特別的設計之下,讓你不斷地往前走,穿過整個建築,但又不至於迷失。感覺就像是隨著逃離的猶太人的路線,一步一步地追尋事情的真相,同時又能夠感受在逃離時的艱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