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表演藝術行銷之研究

表演藝術行銷之研究

在表演藝術活動蓬勃發展的當今台灣社會,如何永續經營是表演藝術團體長遠生存之道。永續經營不僅在於藝術內涵的提升,在現今僧多粥少的藝文補助環境裡,表演藝術團體更需要觀眾的支持。以表演藝術行銷市場環境的基礎資料建構為起步,進而推動表演、觀眾、劇場等三方進行密實整合,以有效掌握及開發觀眾資源。
一、 名詞定義
1. 表演藝術:
泛指某一個人或團體,在有觀賞者觀賞的情況下,以演出方式為之的藝術活動。其演出的形式和媒介雖然不拘,但其所演出的內容和目的,必須在表演期間內完成。
2 .觀眾:
是指那些觀賞表演藝術演出的人,是表演藝術活動的必備元素之一。
二、表演藝術的分類
1. 音樂類活動
指有演出檔期並以樂器演奏或人聲演唱為主之動態表演活動。依演出類型可分為傳統音樂、現代國樂、西樂、民俗歌謠⋯⋯等。
2.舞蹈類活動
指有演出檔期並以舞蹈為主之動態表演活動。包括民族舞、現代舞、芭蕾舞⋯⋯等。
3. 戲劇類活動
指有檔期並以劇情為主之動態表演活動,包括舞台劇、默劇、偶戲等⋯⋯。
4. 傳統劇曲類活動
係指以唱腔和做工為主並配合劇情之傳統表演活動。包括本土劇種,如歌仔戲、
布袋戲、採茶戲等,以及大陸劇種,如京劇、崑劇、越劇、粵劇、豫劇⋯⋯等。

三、表演藝術用於行銷中所具有的特性
在行銷中,表演藝術所提供的產品基本上是一種服務,而非實質的產品。服務具有產品所沒有的一些特質其所具有的獨特特性,根據一些學者的論述,茲將歸納如下:
1.不可觸及性(Intangibility)
服務屬於一種不可觸及的產品,觀眾在觀賞前,無法先觀賞演出的內容,而在觀賞之後並沒有得到任何有形的東西。由於服務具有不可觸及的特性,為了減少購買決策中的不確定性,服務的購買者會追尋代表品質的符號或憑證,又稱為無形服務的具體化。如所得過的獎項、正面的藝評、過去的聲譽、其中的名人等。其中價格的類比也是重要的因素,高價格可建立顧客對產品的信心。
2.易逝性(Perishability)
服務的另一特性是易消失,無法被儲存或保留起來。表演藝術活動在演出時若有未滿座的情況,由於此項服務不像有形產品可以被儲存,因而形成潛在利益的損失。尤其是需求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易逝性是一嚴重的問題。
3.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
一般實體的產品是先被製造,然後儲存,最後被賣出(消費);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則是在同一時間發生。服務自其源頭開始便是不可分割的,在消費的過程,觀眾所獲得的是整體經驗,因此,表演團體應該儘可能讓觀眾所獲得的經驗等於或高於他原先所預期的。而由於表演藝術現場演出時,觀眾必須在現場觀賞,並介入表演的過程,因此演出者與觀眾的互動也是影響演出水準與觀眾滿意度的因素。
4.異質性(Heterogeneity)或變異性(Variability)
服務與其提供來源有極大的關係,因此服務的過程會受到「人」的因素影響。在表演藝術演出中,同一演出團體可能由於不同的演出場所、時間等因素,而造成其演出水準的不一致。而表演藝術作為一種服務,除了演出內容本身外,觀眾所獲得的整體經驗還包括購票、進入表演廳、購買節目單等等。因此,不只是舞台上演出者的演出會造成演出水準的異質性,表演廳入口工作人員的態度也是影響觀眾整體經驗的一環。
5.顧客的參與
缺乏顧客(觀眾)的參與,表演藝術就失去了意義,顧客的參與以及與表演者/演出內容的互動,在表演藝術活動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因此,如何讓參與的觀眾更能了解演出內容,並且儘可能使觀眾的預期與實際經驗不致落差太大,將有助於表演者與觀賞者間的交流。

四、行銷觀念的轉變
一般商品的供應者大都會先考慮市場的需求,透過宣傳,期望消費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以最有利的價格取得他們所想要的商品。例如現在消費者要購買飲料,在任何時間、任何一家超市,他都能有上百種不同的選擇:冰的、熱的、含糖的、不含糖的、水、果汁、茶、碳酸飲料、乳製品…等等,許多商品甚至還提供優惠的折扣價格。

反觀表演藝術團體卻恰好相反,他們大多只能提供一種固定形式的表演,讓觀眾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所,以特定的價格購票入場。
比較以上二種產品「消費品」與「表演藝術」的行銷模式,我們不難發現表演藝術不僅選擇少,有時間、地點的限制,而且通常價格沒有彈性,難怪一直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五、建構表演藝術行銷
不同地區,不同生活型態的民眾,其消費習性也會有所差異,協助表演藝術行銷,整合地方資源、辦理藝文推廣活動,確有其必要性,在此僅提出一些具體的做法:
1. 擇適當市場,發揮經濟效益
市場必須要有相當的經濟規模,才能達到一定的效益。有些縣市或因人口結構或因地理位置的影響,地方文化中心鮮少有藝文活動的演出,或有演出卻少有觀眾入場。雖然我們必須關注弱勢地區的藝文發展,但就行銷的效益而言,市場一定要具有相當的規模,才能吸引表演團體願意前往演出,藉由觀眾的回饋,再激勵他們推出新的節目,吸引更多觀眾回流,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循環。
2.推廣藝術教育,開發潛在觀眾
教育推廣是表演藝術團體與觀眾溝通最直接的方式。在一般人眼中,表演藝術就如同一幅深奧的現代畫,如果沒有提示與說明,大部分的人都無法了解其寓意,更別說引起共鳴。教育推廣的意義就在於此,藉由表演、示範、演說、公開彩排、大師課程、競賽活動、劇場參訪、研習會等活動,讓學生、老師、及社會大眾進一步了解表演藝術的內涵及創作過程。經由接觸、學習、了解、進而喜愛表演藝術活動,吸引更多人走入劇場與音樂廳。
3.蒐集觀眾資料,尋找目標觀眾
根據調查,五成以上欣賞表演藝術節目的觀眾極有可能會再度光臨;在行銷管理學上也常提到「開發一位新客戶的成本是守住一位舊客戶所需成本的十倍。」所以透過會員招募、問卷調查、DM、拜訪等方式,蒐集建立觀眾的基本資料,是表演藝術行銷非常重要的一個工作。當然名單只是行銷的基本工具,透過資料進一步的整理與分析,尋找出目標觀眾,才能發揮更大效果,並有助於藝文人口的拓展。
4.建構藝文資料庫,提供市場資訊
建立表演藝術資料庫,即時提供最新的展演訊息,方便民眾預覽、搜尋、預訂自己想要觀賞的節目,將有助於票房的提昇。事實上目前各縣市文化局都已經有提供這類的服務,一些民間的經紀公司及票務公司甚至還提供節目線上瀏覽的功能,讓民眾對節目的內容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此外適時提供地方民眾的藝文消費資訊,也有助於表演藝術工作者節目規劃時的參考。例如由於地方民眾生活習性的不同,嘉義市文化局就經常請演出團體將周日晚上的節目改於下午演出,以增加觀眾的出席率。
5.建立宣傳通路,提昇票房成績
傳統產品找通路,而表演藝術團體所碰到的最大問題也是「哪裡可以張貼海報?」、「哪裡可以放置活動DM?」、「有哪些地方媒體可以運用?」、「應該去拜訪哪些地方藝文人士?」尤其小型的演藝團體或是巡迴演出時,一般極少有時間及金錢去舖設地方性的通路。唯有藉由分享在地藝術行銷團隊長期經營的地方通路,才是迅速有效將演出訊息傳送出去的最佳途徑。
6.善用電子行銷,掌握觀眾互動
相較於傳統的行銷模式,網路行銷可以達到更快速、便宜、有效的宣傳效果,同時接觸更廣泛群眾,延續宣傳的時間。此外透過多媒體的呈現方式,可以將演出節目做更詳盡的介紹,幫助觀眾更深入了解節目內容。電子報的製作與傳送,更可隨時與潛在觀眾保持互動,有助於建立良好的顧客關係,同時了解市場上顧客的需求。



六、案例分析
朱宗慶打擊樂團(財團法人擊樂文教基金會)
1. 票價訂定(Price)
關於票價的訂定以及張數的規劃,也就是票價結構的規劃,朱宗慶打擊樂團的衡量準則包括︰

1)成本因素︰計算每場演出的成本,再以票房的六至七成作為預估的票房收入,
由此推算出票價結構。
2)演出地點︰不同的演出地點有不同的觀眾客層,每個地方的觀眾對票價的接受
度並不一樣。一般而言,台北的票價會高於中南部。
3)經驗法則︰通常會根據以往舉辦類似活動時所訂定的票價結構作為新節目的
票價訂定參考依據。
4) 根據過去演出的票務分析:了解每個場次不同價位的售票情形,如某地區400
元券比300 元券更早賣完,則基金會便會考慮是
否下次將400 元的座位數增 加,減少300 元的座
位數。

2. 售票通路(Place)
演出票券的銷售主要是透過以下管道︰
1) 電腦售票系統:過去主要是與「年代售票系統」、「兩廳院售票網」
2) 打擊樂教室︰全省27 家朱宗慶打擊樂教學中心是主要銷售通路之一。
3) 電話或傳真訂票︰自88 年四月起,基金會辦公室也開始接受觀眾的電話或傳真訂票,觀眾只要透過小傳單上所印的訂票單即可傳真訂票。
4) 人工票點︰中南部的部份縣市,因無電腦售票點,則採用人工派票的方式,
開發當地交通方便、人潮較多的商店作為售票點。
5) 網路訂票︰觀眾可從朱宗慶打擊樂團架設的網站,或其他與樂團合作的網站
中連結進入,直接下載節目的訂票單,向基金會辦公室傳真訂
票。

3. 宣傳與推廣(Promotion)
1) 媒體公關:召開記者會,登上報紙藝文版面或電視藝文新聞就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最重視的宣傳工作。在雜誌的選擇上,藝文類雜誌、時尚流行類雜誌也是新聞發佈的對象,。在電台宣傳上,主要是安排藝術總監或團員上節目專訪,通常以收聽率高低作為選擇電台的參考。
2) 海報與小傳單(DM)的流通︰
使用的管道包括售票點通路、文化中心、書店、才藝中心、樂器行、學校音樂系或音樂班。
3) 直接郵件(DM):小傳單直接郵寄的對象主要是「擊樂之友」觀眾名單。
4) 教育推廣:打擊樂教學中心的經營
全省27 家打擊樂教學中心,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最有效與直接的宣傳管道。
5) 網路行銷: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與普及,網路成為新興的宣傳管道。目前朱宗慶打擊樂團也意識了網路行銷的重要性,近幾個重要活動也積極與不同的網站談合作,以訂票優惠與活動贈品的方式取得刊登活動訊息的版面。
6) 促銷
為了吸引觀眾的購票,朱宗慶打擊樂團也嘗試許多新的方式,包括:
團體票
套票優惠
家庭套票
結語:由行銷平台到銷售平台
目前國內的表演藝術團隊多為非營利團體,要在有限的預算內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只有結合其它宣傳媒體的力量,進行資源整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以往的藝文行銷總是各自為政,深怕已經夠小的藝文市場被其他團體瓜分掉,但我們深信唯有藉由群聚的力量,進行整合,把餅做大,才能幫忙藝文團體節省經費,協助觀眾即時獲得活動訊息,並為劇場培養優質的欣賞人口,進而提昇社會的人文氣息。假以時日,當這些行銷有能力進一步轉換為銷售並自給自足時,不論是行銷團隊或表演藝術團體都可獲到相當的助益,並永續經營。
資料來源:
《表演藝術團體的整合行銷溝通策略初探》,
《票房行銷》
http://thesis.lib.nc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85126003
http://www.cmiam.com/Press_Releases_20040901.htm

2008年6月10日 星期二

讓我們散步去~!! 城市美學~~


它 是 一個 水立方




2008128日,北京,「鳥巢」西。一座巨大的佔地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藍色水晶宮殿式的建築——國家游泳中心(簡稱「水立方」)竣工了。

  這座晶瑩剔透的建築,以巧奪天工的設計、紛繁自由的結構、簡潔純淨的造型、環保先進的科技,成為了百年奧運建築史上的經典,成為了北京乃至世界建築史上的標誌性建築。

與主場館「鳥巢」的設計相比,「水立方」體現了更多的女性般的柔美。這兩個建築一圓一方,一個陽剛,一個陰柔,形成鮮明對比,在視覺的上極具沖 擊力。當初「鳥巢」與「水立方」的設計招標幾乎是同時啟動的,當時這兩個建築在外型上的搭配呼應讓所有人眼前一亮。歷屆奧運會主場館多為圓形建築,國家體 育場也不例外,「水立方」的設計團隊在參與設計投標時,充分考慮到這兩個標誌性建築在外形上的呼應,方形的游泳中心與圓形的國家體育場一起體現了「天圓地方」的理念。

除了考慮與國家體育場形成呼應外,方形的設計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建築理念。方形在建築文化中尤其是在中國傳統中具有很主要的地位,北京就是方形網格的城市格局,所有的民宅、故宮、四合院都是方形。所以「水立方」被設計成方形也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格局。

「水立方」的表面,晶瑩剔透,溫潤典雅,然而,這樣柔美的建築也需要錚錚的筋骨,事實上,「水立方」委實用了不少鋼材呢——整個「水立方」工程 使用的連接球9843個,桿件20670根,構件總數30513個,由於多數是細長的桿件,設計總重量才6700(不含埋件和加強板)。「水立方」屋蓋 上下及牆體外表面使用的箱形焊接桿件雖然高度都相同,但按照不同的寬度和壁厚,共分出21種桿件形式;中間層框架的圓鋼管桿件又分成16種類型;而鋼球的 規格也多達28種。

  說起來,「水立方」的鋼結構設計施工難度一點都不亞於「鳥巢」,因為「水立方」的外牆和裏層由3000多個不規則氣泡組成,支撐起這些氣泡的鋼 結構也相應的被設計成不規則多面體空間鋼框架結構,施工隊需要在空中把一根根鋼桿件當成氣泡的邊稜,逐個在空中按照設計好的位置固定,再與連接邊稜的鋼球 焊接,製成氣泡形狀。

設計者將水的概念深化,不僅利用水的裝飾作用,還利用其獨特的微觀結構。基於「泡沫」理論的設計靈感,他們為「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層建築外皮,上面佈滿了酷似水分子結構的幾何形狀,表面覆蓋的ETFE膜又賦予了建築冰晶狀的外貌,使其具有獨特的視覺效果和感受,輪廓和外觀變得柔和,水的神韻在建築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輕靈的「水立方」能夠奪魁,還在於它體現了諸多科技和環保特點。而這個「方盒子」又能夠最佳體現國家游泳中心的多功能要求,從而實現了傳統文化與建築功能的完善結合。

德意志製造



此 [ 完整版 ] ,加入了對於綠色環保思維的評論,較能完整呈現作者所欲觀照的面向,及德國所啟示的未來。

傳統的德意志製造,往往給人一種過於冰冷與機械化的設計感。但是,刻版印象中的德意志設計,已經逐漸改變其的風貌,「德國設計師與製造業,已決定用新的德國設計標準來表達市場上的產品,相較於過去非常機能與冰冷的傳統設計,改採用更溫暖與情感的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獎 (Red Dot Award ) 的發起人,同時也是Icsid的主席,Peter Zec 如是說。

而最能夠詮釋德國設計與製造的傳統與現代,當屬李蕙蓁、謝統勝所著的「德意志製造」一書(時報出版),在我們還停留在傳統德意志製造的同時,李謝以親身參訪與專業的攝影與文字,帶領我們瞭解「德意志製造」的全貌與轉變。

「德意志製造」一書接近完整地描繪了「德意志製造」的光譜,包括藝術、工藝、設計、生活用品與建築,本書可謂是 Made in Germany A-Z大全。

書中以厚實的建築與設計學識為基礎的「前言」,事實上是貫穿全書的軸線,架構起「德意志製造」的歷史脈絡與社經背景,從過去到展望未來。

在「理性的德國」章節中,作者描述了我們心中熟知的「經典」,包括「相機中的經典|徠卡」、「德意志光學代名詞|蔡司」、「賓士汽車博物館」與專業經理人襯衫口袋裡的 MONTBLANC。這個段落,很「德國」: 一切都非常的機能或機械。

在理性之後,作者把我們拉到比較「感性」的德國,一個比較具情感的德國設計,作者談到了rsisenthel,是保有德國品質血統的時尚的菜籃。而 Vitra家俱,則是與美國及丹麥設計師合作,開創出活潑與時尚感的傢俱。

在我們被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與經濟效益沖昏頭之際,作者在「建築的德國」章節中,重拾文化創意的另一個重要的任務 : 與歷史對話並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把我們拉回設計與建築的社會功能中,例如,「納粹」是歷史上惡名昭彰的「德意志製造」,作者用圖文帶我們走過「希特勒的競爭場」、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與德東猶太集中營等,用空間和歷史對話,表達出「德意志製造」的反省能力與社會思考。

在對歷史反省之後,作者引領我們到德意志製造所啟示的未來。未來一直來,但未來究竟是什麼 ?

「當綠色思維成為唯一信仰」,我們只一條路走,就是環保。這一條綠色之路,經過德國的大城市與小社區。在柏林,有19棟建築群所構成的大尺度雨水回收系統,在漢諾威,有德國有機建築導師Gunter Behnisch 設計的北德意志聯邦銀行總部 ( Norddeutsche Landesbank HQ),在有「綠色之都」的弗萊堡(Freiburg),有綠社區的典範的 Vauban

而德國綠色信仰的來源,不是源自德國對科技與機械的熱情,而是來自人與環境的互動與感動。Vauban 社區有如台灣鐵皮屋頂密度般的太陽能板,得歸功於民眾參與的社區營造。北德意志聯邦銀行總部 令人驕傲的地方,在於貼近土地的感動,建築師Gunter用地層溫差的特性,設計自然通風的空調系統,讓土地的味道與感動,瀰漫在辨公空間當中。

原來,德意志製造的綠色建築精神,不在於節能科技的突破與綠色投資報酬率的算計(EVC),而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價值觀。

最後一個推薦的理由,則是「品質」。「品質」是德國製造的印象,而「德意志製造」一書專業的圖文撰寫與編輯,也呼應了德國製造的特色。作者用高品質的第一手文字與圖片,帶我們進入德國社會、歷史、工藝美術的現場與時空隧道當中。

「德意志製造」是一本能夠引人深思的書,相信你「領略」德國創意之後,一定會和我一樣,思考「台灣製造」的容顏 ?

決定未來的10種人



「決定未來的10種人(Ten Faces of Innovation)」一書,由知名設計諮詢公司IDEO總經理 Tom Kelley所撰寫,但這一本書不談狹義的「設計」與「產品」,反而回歸到「人」與「文化」的角度,看創新的十個「角色」扮演,其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是促成企業或社會創新的重要角色。

在創新的RPG裡頭的十種「角色」包括「人類學家」、「實驗家」、「異花授粉者」、「跨欄運動員」、「共同合作人」、「導演」、「體驗建築師」、「舞台設計師」、「看護人」與「說故事的人」。

問題來了 ! 「創新」往往被視為「設計師」、「工程師」與「經理人」的職責,但在十個促成創新的面孔中,沒有這些人 ? 創新是組織裡每個人的任務,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可以(應該)扮演一個稱職的「角色」,例如,職稱上的「設計師」,在創新團隊中的角色,或許是洞察消費者行為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也挑戰了台灣社會理工掛帥的文化,把被置於邊陲的人文與藝術學科,撿了回來,讓創意人與文化人讀起來有種一吐多年胸口悶氣的快感。

「人類學家」的角色,借用人類學的方法於商業運用,「異花授粉者」的本質像語言學家,「共同合作人」善用了運動場上的團隊精神,「實驗家」與「跨欄運動員」所擁有的,是如藝術家般的偏執,或工藝家般的頂真精神,培養「導演」、「體驗建築師」、「舞台設計師」與「說故事的人」,是其實藝術學院。

而這「決定未來的10種人」一書,也回答心中一個疑問—IDEO為何能夠與諮詢一哥麥肯錫 (McKinsey)抗衡 ? 當McKinseyMECE一以貫之來分組織創新的問題,IDEO可以變身為10種角色促成組織創新的角色,來解決你的問題,方法各有巧妙。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談「設計」,但卻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一個匠氣十足與鼓勵敗家戀物的「設計」,而是所謂的「設計思考」在此,設計要傳達的是一種多元文化的價值(IDEO這間公司,幾乎什麼人都有),是改變組織的文化,是醞釀組織的創新與創造力,進而形成一種對手無法在短期模仿的策略與競爭優勢。

而書中討論的案例與方法,也說明了設計產業(所謂的美學產業)轉變中的地景,設計產業由最初的產品關注,提升到了組織與策略的層次,把設計與美學,從「技巧」的小格局,拉大「思考」的大視野,引領組織的創新與企業的策略,設計師過去要面對的是電腦,現在及未來要面對的是董事會,設計最大的頭頭過去可能只到課長,現在則是創新長。

這明明是設計的書,怎麼又扯管理去了 ? 「設計」與「諮詢」業的本質與精神相同,就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而讀完「決定未來的10種人」,彷彿又用不同語彙複習了策略管理課,還記得在第一堂上的是SWOT分析,而這不就書中談的「人類學家」觀察產業環境的能力。而在最後一堂的策略管理,上的是情境模擬與對策,如像寫劇本般的分析方法,這和書中最後一個角色「說故事的人」,所需要技巧與能力,十分接近。

也正因如此,我覺得這本書是值得創意人與經理人共同閱讀的一本書,「決定未來的10種人」用設計思考的論述,重新詮釋策略與管理的課題因為,放眼所見的未來,我們要共同面對下一波美學與設計產業的挑戰,不只是得國際三大設計獎而自滿,而是用設計思考建立一個鼓勵創新文化的多元社會與美感經濟。

時尚手機在搞什麼名堂



看到Armani Samsung 合作的 Giorgio Armani-Samsung 手機,聯想到之前 Prada LGMotorola Dolce & Gabbana (D&G)的合作關係。當科技遇到時尚,除了鼓勵敗家外,時尚手機在搞什麼名堂 ?

雨露均霑的策略合作

這隻Giorgio Armani-Samsung Phone,非常識相地Giorgio Armani寫在前面,把Samsung不顯眼地寫在後面,即便哈佛商學院的Samsung個案,歌頌三星的品牌與設計管理,遇到Armani只好低調

這看似敬老尊賢的合作案,實際上卻是各取所需的一拍即合。Mr. Armani是義大利國寶級人物,現年應該有74歲。(不過,老先生沒念過設計,原本是念醫學院,和羅大佑應該會是好朋友)

品牌的策略來說,Armani要延伸產品線,Samsung要提升品牌價值。Armani 把品牌從時裝延伸到了巧克力、家居與旅館,而Samsung 不只和Armani合作,也與丹麥的 Bang & Olufsen (B&O),合作音樂手機Samsung算盤打的是提升品牌價值的策略,及搶攻高階手機的市場意圖。

現在我們會開始把SamsungB&O Armani等精品聯想在一起,一如我們現在把LG手機和Prada的直接連結。現在這些韓國手機的品牌聯想,離超市裡的宗家府泡菜越來越遠。

金玉其表的時尚設計

時尚手機的科技評價,很難跳脫金玉其表」的定律。不論是最早的 Dolce & Gabbana + Motorola Razr V3i或最近的Giorgio Armani-Samsung精品手機。

CNET執行總編楊士範對這個 Giorgio Armani-Samsung下了一個評語 : 這隻手機主攻的特色是外殼和Giorgio Armani這塊招牌,所以就像Nokia 8800尊爵系列手機類似,沒人在意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功能。

Giorgio Armani-Samsung報價超過三萬台幣,但卻是一隻不支援自動對焦,又沒有3G功能的手機。這隻的手機的實際功能,大概只值3000元,象徵符號的價值有27,00元。有機會問消費社會學家劉維公教授,他大概會告訴你,這就是風格社會。

最能詮釋「金玉其表」定律的手機,其實不是Giorgio Armani-Samsung Phone,而是Dolce & Gabbana Motorola RAZR V3i

D&G + Motorola RAZR V3i是隻銳氣千條金光閃閃的手機,除了反應D&G強烈大膽的外放的設計風格,更讓瞬間外顯的虛榮心,可以完全掩飾內心對不良介面的暗幹,反正時尚是手機是拿來看的,找不到功能與設定,不是很重要。

這隻經典「金玉其表」的手機,象徵了Motorola20052006年間的時尚行銷策略與亮眼營運成果。而其「敗絮其中」的人機介面設計,解釋了 Motorola後來的失敗。


科技振興傳統工藝


每次看到科技產業以工藝素材為設計主題的電腦產品,包括華碩在2007Computex所展示的工藝設計力最近將推出的 ASUS U6/ S6 Bamboo Dell的竹皮桌上型電腦,總是會喚起存在心中許久的浪漫理想科技產業振興傳統工藝美學

這理想並不是把竹子拿來貼皮的美學操弄與膚淺的設計,單把外殼的換成工藝材質的構想,但並不能詮釋心中的浪漫理想。

用科技產業振興傳統工藝美學的理想,則是希望透過設計的巧思,把台灣工藝美學融入到3C的產品設計裡,而這些3C精品的訂單,可能就足以振興逐漸沒落的竹藝、漆藝甚至是陶藝,讓傳統的工藝,能被保存下來。

而這樣操作模式的背後,則是存在一個地域振興的理想,藉由科技藝品的行銷,進而宣傳台灣地方工藝之美,把人拉回到體驗工藝美學的地方現場,體驗工藝大師的頂真精神(craftsmanship)與空間氛圍,進而帶動地方的工藝振興與經濟發展。

如果華碩的竹子筆電,能夠振興南投地區的竹藝,並培養在地的工藝師做為美學與創新的養份來源,這將是令文藝文界振奮的一件大事,這也會是台灣工藝運動的重要新里程碑。

或許這樣子的理想過於浪漫而不切實際,但是在別的產業卻是有前例可尋。7-11用一個便當就振興了阿里山奮起湖地區的美食與觀光產業,這是我們身邊最明顯易懂卻被遺忘的經典案例。

期許,台灣的科技產業,是改變台灣工藝美學的一股力量

藍色最「好聽」

研究:視覺影響聽覺 藍色最「好聽」




類真的是視覺的動物嗎?最近日本做了一個實驗,分別在四個不同顏色的房間裡播放同一首音樂,結果不同房間的人卻說出截然不同的感受。色彩影響心理似乎真的有跡可循。

悠揚的音樂讓人心情跟著放鬆,不過其實隨著眼前環境不同,聽起來的感覺也會很不一樣。日本實驗顯示,在藍、紅、金、白四種顏色的房間裡播放同一首鋼琴音樂,給人的人感覺就是不同。

小朋友:「(白色房間)好像牛奶一樣」,「(紅色房間)聲音很大聲,不過感覺還不錯」,另一人說,「(藍色房間)這首音樂很溫柔。」

同樣的旋律、同樣的音樂,感覺卻很不一樣,到底什麼樣的顏色最「好聽」?以500名學童的調查結果發現,有一半的人覺得藍色房間的音樂最好聽,其次是白色,最少人選的則是容易帶給人壓力的紅色。

以色彩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藍色帶給人無窮無盡和帶點神秘感,放鬆效果十足。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助教說,「聽者在欣賞之前,就對色彩抱持既定印象,認為這種顏色聽起來應該就是這種感覺。」

人類真的是視覺的動物嗎?這個研究結果似乎給了我們一個正面的答案。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柏林猶太博物館



柏林猶太博物館﹙德語:Judisches Museum Berlin﹚是一家位於德國柏林的博物館,以德國猶太人兩千年來的歷史文物與生活紀錄為主要展出。博物館1989年開始建造,直至2001年才正式完工,落成,建築師是丹尼爾·利伯斯基Daniel Libeskind 。
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為生於戰後波蘭的猶太人,是他建築的第一個作品,開創了他個人成就的高峰,讓世人另眼相看。他打破博物館常規,用空間訴說猶太人的故事,建築本身就是一座藝術品,人們進館單單看建築的每一個巧妙設計,已能夠體會博物館的精神。











柏林猶太博物館的建築不同於其他博物館的,因為它並不反應任何功能需求(就是一般博物館該有的圖書館或演講廳,它通通沒有),空間設計的訴求不是為了展出文獻、繪畫或是播放紀錄等,而是將空間本身視做德國猶太人的歷史故事來銓釋。


因此整個博物館建築可說是一個介於建築學和雕塑間的藝術作品。 物館的基地圖,從上方看是線型的閃電狀,呈中文字的之字形,這也是其綽號「閃電戰」(blitz)的由來。外觀則由鍍鋅金屬片覆蓋,窗口都是斜線狀,不規則的橫割建物本體,這
些窗口的造型是依據柏林地圖上的一些猶太曆史地

點而被連起的,它們也被視為連結德國猶太人不同時期的破碎象徵,也成為二次世界大戰後六十年中,默哀被希特勒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最佳地點。






此建物本身沒有對外的出入口,唯一一個出入口在隔壁的德國歷史博物館裡。而這個出入通道的樓梯和走廊被設計的相當狹窄,並連到新建物的高塔裡,經由高塔才能通到新建物的各個樓層。象徵此塔與通道象徵著德國和猶太人歷史是不能分離的(所以逛德國歷史博物館的時候一定會看到猶太人博物館)。





進入猶太博物館後,在起點處有三條路可以選擇,延續之軸、大屠殺之軸和流亡之軸。從平面圖來看,廊道和塔構成一個鐵槌,厲害的建築師利用了設計的符號學,暗喻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




其中的死亡之軸,通往高塔的中空之處,該塔亦有「浩劫塔」 之稱。此高塔亦通往不同樓層的走廊而另一個軸線為流亡之軸,經過展示猶太人生活文獻的走廊後,通往一個名為「流亡與遷徙之園」的戶外庭院,庭院中豎立許多方型高柱。

















比較特別的是流亡與遷徙之園的49 根石柱,每一根都是六公尺高,但其中卻具有宗教意存在。7 x 7 的安排,說的是上帝用六天創造了這個世界,而第七天,應該是安息日。在石柱上有小小的橄欖樹叢,在猶太傳統裡,這代表了和平與希望 (peace and hope)。

















帶有前兩軸之組合循環的隱喻,然而訪客也可透過此軸走向原先的出入口離開柏林猶太博物館。 此館猶如迷宮般壓縮、狹閉的空間設計,還有切割狀、照明完全是建築師刻意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透過空間,使訪客可以深刻感受到猶太人在德國充滿艱難與挑戰的歷史感。














此博物館中有一永久性的裝置藝術,是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猶太人大屠殺事件而設,展示地點非常特別,就在館中某個必經走道上。以色列藝術家(Menashe Kadishman)用厚有三公分的鋼製作了一萬個不同的、粗糙的、象徵性的、雙眼和嘴都是打開的面孔,鋪滿整個地面,允許訪客踏過,這個展覽稱為「落葉」(德語:Shalechet),走在這條鋪滿面孔的作品上,常深刻的引起觀者的省思與感觸。














被稱為是 Broken David Star 的博物館於 2001 年正式開幕,裡面展示的,'當然是所有跟歐洲的猶太人有關的物品,包括二次世界大戰時,那些被關過毒氣室前的猶太人所寫給親人的最後一封信,猶太人的墓碑等等。


最後,最值得一提的除了外觀外,還有內部展覽動線的設計。特別的設計之下,讓你不斷地往前走,穿過整個建築,但又不至於迷失。感覺就像是隨著逃離的猶太人的路線,一步一步地追尋事情的真相,同時又能夠感受在逃離時的艱辛。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




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
徬徨:在緊張和不安的狀態之下一個人迷失在陌生而不知名的地方,因孤單而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但總能找到活路,順利而退並繼續下個旅程。

內容:
這是一本安藤忠雄所寫的旅遊書,不同於一般旅遊書,書中提
的不是哪邊有好吃?好玩?好看?的東西,也不全然是非常深入建築主題;而是安藤忠雄在1965-1992,記錄長期在歐、美各個城市長期旅行的內容,一方面想要學習融合東方哲學和西方技術,另一方面反思日本都市規畫所需改進的地方,所引發的種種思考與想法,甚至是自省。書中也包含安藤忠雄對藝術、社會、人生等等議題的看法,及當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心得:
一代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原來職業是卡車司機、拳擊手,沒拿過建築相關學位,一切關於建築理論的知識都靠著他自學;從小生長在大阪的他,小時候最愛跟在各種工匠身邊玩,確定自己成為建築師的志向時他也不過18歲,也許就是自學讓他早早就開始打工存旅費,要到歐洲去見識一番。
【交通】
現代人習慣以飛機為國際旅行工具的同時,60年代的安籐必須從日本搭船到俄羅斯東岸的海港然後換成穿越歐亞大陸的長途火車到達歐洲各國,而且到達第一個目的地時,已經是數個月之後的事了,回程也是一樣的令人難忘;安籐在法國南部的馬賽港等待客、貨運同船的輪船,當然這種沒有固定航班的船要等到貨物補滿才會開船,所以預計與實際開船的日子往往相差是以月計算,然後再由馬賽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經由印度洋回日本,這種空間與時間上的不確定性與延展性,真的是時間與空間都不斷壓縮的現代人無法想像的。

所謂的建築,光只是從二次元的展開圖面、照片或是敘述的語彙,是無法了解它的全部的。隨時間改變而移動的光影、吹過的風所攜帶的味道、像片建築裡頭的人們交談聲、在週邊漂浮的空氣對肌膚的觸感…….除非親自前往現場,使用手足以至於全身的感官與性靈來體驗之外並沒有其他的方法。所以,建築家就是要旅行的吧。
【旅行】
因為旅行,而得以脫離容易陷入惰性循環的日常生活,並且在一個新鮮而未知的境界裡,得到嶄新的試煉與刺激;也就更因置身在一個前所未見的困頓境遇中,反而更具有「創造性」之產生的可能。
這或許也就是安藤忠雄長久以來,把「旅行」這件事情當作人生中最大的導師、並且不斷地在自己的真實生活與內心世界持續著自己的旅程、並且持續著和自己之間之戰鬥狀態的緣故吧。因著旅行得以發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察覺的生命與潛力。所以我們不應該再把沒有時間或是沒有錢、沒有經驗、沒有語文能力的種種藉口再提,再怎麼說這都是對於一個人非常重要而難得的價值。
不放眼四周,的確是很難瞭解自己的定位在哪裡。所以安籐走遍世界,得到了自身對於日本文化的解讀。脫亞入歐之後,日本既不屬於歐洲,也不屬於亞洲,那無所謂,重要的是他們對於自己與其他國家都不一樣的事實不感到徬徨,也沒有一昧刻意抄襲、模仿別的文化,反而從中找到一條活路。
在工匠地區長大,養成在實行中尋找答案的習慣;對於現代藝術的修養,使他得以在旅途中藉著創作者的心態跨越時代的藩籬,與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產生對話。

巴塞隆納,風土對於人的孕育
聖家堂大教堂這種看起來沒什麼秩序的建築,可能也是順著高弟體內「有時從部分出發、有時從整體開始」的這種互相矛盾的思考邏輯所誕生的產物。
理論所統一的現代建築顯得合理、端正而美麗,但那卻流於平順無趣,和人類才具有的那種氣氛沒有任何關聯。相較之下,高第的建築看來沒有秩序,卻一切似乎都處於矛盾之中,但「矛盾」這件事情卻達成了全體的統一感。這種統一,似乎可以說是賀所有的矛盾糾葛鬥爭之後,才得以呈現的一種思考軌跡與深度。

解構主義建築也是如此的呈現,像是Frank Gehry所設計奇特不規則曲線造型雕塑般外觀的建築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阿美德堡,深淺於深層之中的永恆
建築在一般看來乃是從零出發,在什麼都沒有的狀態下慢慢組織,然後被構築出來的東西。然而在其內部的深處,有著歷史與傳統,或是關乎時代性與地域性的各種要素,在彼此複雜地糾結交織的同時,亦不斷的往外擴展。那並不會是可以看的見的物體實體。但是,正因為建築那個看不見的深層部分,方才能反映所謂「建築的生命」。
現代藝術所要表達的也是深層的層面,畫作不再是表面上要畫得很細緻、精彩,也不一定拘泥於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重要的反而是作者所要呈現的本質,或著一個概念。

積極性加法建築 vs 消極性減法建築 地面綠化
安藤所提到有些建築不在地面層往上建,可以地下化設計,將地面綠化,不僅對環保或是日益地狹人稠的台灣也是很好的一種想法;另一方面做設計的我們總是在圖面想要增加東西,其實有時候適時的拿掉一些、減去一些也是會有特別得效果的!中國山水畫的留白不也是如此嗎?!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contest

購買黃芥末調味醬
考量
1商品的獨特性
2.包裝、容量、攜帶方便性
3.相似商品的價格定位